
艋舺青山宮
走進信仰與歷史交織的聖地
艋舺青山宮
艋舺青山宮位於臺北市萬華區,創建於1856年(清咸豐六年),主祀青山靈安尊王,現為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。自清領時期以來,該廟便是艋舺地區泉州三邑惠安人的王爺信仰中心之一。
每年青山靈安尊王聖誕前後,便皆舉行盛大祭典,正日更為萬華年度迎神活動中最為隆重的儀式,民間俗稱「艋舺大拜拜」。時至今日,艋舺青山宮與艋舺龍山寺、艋舺清水巖、臺北天后宮合稱「艋舺四大廟門」。
相傳惠安漁民自大陸迎請靈安尊王來臺時,當神像途經舊街(今西園路)時,神轎突然無法移動。信徒遂擲筊請示,方得知靈安尊王有意留駐於此。於是,眾人遂於舊街建廟奉祀。
恰逢當時瘟疫流行,凡誠心向靈安尊王祈求者皆能平安健康,信眾因此日益增多。隨著香火鼎盛,信徒合力籌資興建更為宏偉的廟宇,即為今日的「艋舺青山宮」。」
主神:靈安尊王
艋舺青山宮主祀「青山靈安尊王」,又名「青山王」、「靈安尊王」,原為福建省泉州三邑惠安縣的地方守護神。
相傳清朝咸豐年間(1854年),艋舺地區爆發嚴重瘟疫,而當時人們相信瘟疫元兇是因為古井裡頭藏了一隻蟾蜍精,其吐出的毒霧使人染疫。
於是為了平息瘟疫,當地漁民特地返至青山宮祖廟惠安青山宮迎請一尊「靈安尊王」前至艋舺協助除疫。後來所經之處的瘟疫的確逐漸平息,人們便相信靈安尊王有著「去除邪祟」、「驅除瘟疫」的本領。
尊王夫人
艋舺青山宮後殿主祀顯慶王妃。顯慶王妃為靈安尊王的配偶,不僅陪伴主神,也展現柔和與庇佑的一面。
民間普遍視妃神為守護家庭、福澤子嗣的神祇,因此後殿常成為信眾祈求婚姻和合、子嗣平安的重要所在。
歷史時間軸
艋舺在1854年(咸豐4年)發生瘟疫,惠安縣漁民,於是特地將惠安青山宮的鄉土守護神——青山靈安尊王神像分靈至艋舺,在舊街(今西園路)鬧區處暫立小祠奉祀,想藉此弭平疫情。隨後由於祂靈驗的神蹟廣為流傳,使得善信日增,便為今日的艋舺青山宮由來。
回顧過往
由於祂靈驗的神蹟廣為流傳,使得善信日增。1856年建築新廟
回顧過往
鼠疫過後,地方為祈求平安,延續祭典並發展出「迎請青山王遶境」,逐漸形成萬華的重要廟會習俗
回顧過往
艋舺青山宮首次選出外籍爐主(法國籍),顯示青山宮信仰的國際化與多元性。
回顧過往
晚間因電線走火,致使三川殿和左右過水廊的天花、鑿花、雕作等木構件受表層損傷,靈安尊王二祖軟身神像衣袍和鄰近十餘尊神將遭波及
回顧過往
因新冠疫情多數宗教活動停辦,但於青山王祭典前疫情好轉解封,因此決定擴大舉辦,象徵祈安與振興。
回顧過往
臺北燈節將艋舺青山宮納入展區,展現「無圍牆博物館」特色,吸引國內外參觀者
回顧過往
受邀前往日本表演,展現青山宮祭典文化的國際交流
回顧過往
重現百年傳統「詩意閣」,於萬華再度登場,讓青山祭典的文化美學重新展現於世人眼前
回顧過往
青山祭
艋舺青山祭作為艋舺青山宮每年的重要文化盛事,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。歷年來,該活動不僅提供了一個展現創意與才華的平臺,更促進了社群的凝聚與文化傳承
青山會神將
艋舺青山宮-青山會創立推廣艋舺文化,傳承技藝並促進地方繁榮。
義安社神將
艋舺青山宮-義安社於民國10年創立,塑謝范將軍新像,鬢角上梳成特色,成為台北信仰經典。
義音社神將
艋舺青山宮-義英社,最早由西門市場的魚販組成,青山宮軒社,承載地方文化,日治曾赴日展傳統技藝。.
鳳音社神將
艋舺青山宮-鳳音社原隸新興宮,抗戰後轉附青山宮,延續原勢力範圍。.



